焦点智答 本报记者 刘慧
热点:央行11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7384亿元,同比多增1058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减少34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05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07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516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77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828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176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088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连续4个月同比少增,居民中长期贷款仍不足千亿元。
问:10月份贷款数据反映出哪些问题?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下阶段要“保持货币信贷和融资总量增长合理、节奏平稳、效率提升”,您认为,未来货币政策会有哪些变化?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近期,信贷企稳的主要原因是票据冲量和非银金融贷款的支撑,居民和企业新增短期贷款均由正转负,反映出实体需求不足问题仍然存在。企业中长贷持续同比少增的原因主要是,2023年上半年企业中长贷投放较多(累计同比多增3.5万亿元),对当前信贷仍存在一定透支效应。前期支撑企业中长贷维持强劲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部分到期,对相关信贷的支撑减弱。当前需求仍然不足,尤其是房地产、出口相关产业链企业和民营企业增加资本开支意愿不足,对企业中长贷形成一定制约。
随着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多地因地制宜放松限购限贷等一揽子房地产政策持续落地,居民提前还贷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其购房意愿总体仍偏弱。10月居民新增中长贷仅707亿元,为近年来历史同期次低水平,同比多增375亿元,主因是2022年同期基数低的贡献。10月居民短期贷款减少反映出消费需求仍偏弱,尽管央行的数据显示,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将每年减少借款人利息支出1600亿-1700亿元,但居民“就业-收入-消费”循环恢复偏弱,持续制约消费修复的高度与弹性。
从经济景气指数看,10月PMI再次回落至50%的荣枯线下方,经济恢复存在波折和反复,仍需货币宽松加力。预计下一阶段宽松仍是货币政策主基调,不排除未来继续降息、降准的可能性,但受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等影响,国内启动新一轮货币扩张周期或尚需时日,仍依赖更多超常规的刺激政策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