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海楠
当前,数据化应用水平大幅提升正让“数据代替人员跑腿”成为现实。一方面带来政府治理效率和水平迈向高水平;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群众跑腿,提升了公共服务满意度。
今年国庆节期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消息称,我国社保经办机构近年来通过信息比对、社会化服务和远程自助认证等方式,通过“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加快推进社保资格认证便利化。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这将让关系百姓“钱袋子”的社保、养老金领取变得“易如反掌”。更为重要的是,可为关系社会运行稳定的社保基金账户安全运行加上一把数据“安全锁”。
数据安全共享让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政务信息公开,作为现代化、法治化政府的基本特征之一,利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和维护政府公信力。其中,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对于提升行政办事效率而言至关重要。
目前,最前沿的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正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这也为国家层面形成统一的政府数据开放和共享平台与机制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寿龙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其拥有的市场优势和发展潜力巨大,但必须以确保数据安全使用为前提,其中就包括数据的安全共享。
在毛寿龙看来,这也将让政府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至全新阶段。比如,可以通过建立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在利好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的同时,也可让更多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得以实现。
毛寿龙强调,大量的政务信息通过开放平台进行社会化整合是未来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趋势,这无疑将为政务管理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利好,也将带动社会治理效率大幅度提升,“这将是包括政府、公众在内的各方所乐见的。”
实际上,民生领域的数据共享和公开,也是我国政府坚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领域之一。根据国家发改委此前部署,我国将推动制定政府数据开放计划,建立安全责任机制,落实部门数据开放和维护责任,明确各部门数据开放的时间节点和路线图。优先推进与民生保障服务相关的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环境、金融、统计、气象等领域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
“2022年,全国已有大约三分之一的退休人员是通过数据比对方式完成认证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主任翟燕立介绍,人社部门积极与公安、民政、交通、出入境管理等部门开展业务协作,逐步实现信息共享,初步实现了无形认证——即不需要本人进行任何操作,就可完成认证。
数据助力政务服务向移动端转移
有了大数据处理能力的保障,基于稳定的互联网技术和更加智能的移动终端普及等利好因素,移动办公也在向政务服务领域加速普及。社保服务中,远程自助认证堪称一大亮点。
翟燕立介绍,为解决部分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认证的问题,人社部门在手机应用中开发“他人代操作”功能,家人或者工作人员可以帮助老人认证。
家住四川乐山的孙女士每次10月份返回家乡,一项重要的“必打卡”项目就是帮助她年近九旬的曾祖母远程认证人员信息,以确保每月如期足额领取500元左右的高龄补贴。
她也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坦言,“绑定信息,按操作刷脸,几秒钟就能搞定。这样的操作大概已经持续了6年,比起以往到窗口办事的效率简直天差地别。”
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利用数据比对和自助手段完成认证的比例已超过70%。翟燕立说,2022年推出的家人“亲情服务”手机功能,使用人数达到2335万人;另一个“工作人员帮助老人认证”模块,使用量超过935万人次。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拓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时、准确地将可公开的政务信息公开,实现包括政府部门间在内的最大限度地共享,不仅有利于公众理解政府施政的理念,更有助于决策部署的顺利推进和实施。
李拓提醒,对于地方政府和部门而言,有必要引入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倒逼压力,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影响决策落实的情况加以预判,并对此形成干预,确保政务信息和数据服务政府治理科学有序、按部就班地高效推进。比如要更加重视数据和信息的多重安全,对可能存在的对数据的篡改、擅用等防患未然。